投身国家战略,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融合
石俊
土木学院02级建筑工程专业
香港,东方之珠,国际金融中心,亚洲国际都会……2008年,怀揣着对职业生涯的无限憧憬,我告别了母校华中大,加入中国建筑国际集团,背上行囊,来到了香港这片热土。跟绝大多数土木出身的毕业生一样,刚到香港的我一头扎进工地,开启了作为“地盘佬”的职业生涯。
放眼全球来看,香港的建筑行业是高标准、国际化的,来自全世界的顶级建筑公司云集于此,相互竞争,促使行业不断突破自我,港珠澳大桥、香港新机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展现了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的行业高水平;香港的工程建设是成熟的、标准化的,廉洁的从商环境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无需在乎所谓的行业“潜规则”,勇敢的实现自我;而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更是秉持“汇聚奋进者,激励有为者”的人才理念,给了我机会也认可了我的成长,让我可以在短短的十四年时间,从一名内派工程师,成长为集团子公司负责人。
想来,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华中大教会我“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让我有能力、有信心在一个陌生的、充满挑战的城市里成长成材;幸运的是香港给了我这样一个舞台,让我先后参建和负责了多个地标性工程项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工程项目建设人才;幸运的是中国建筑国际给了我充分的支持和信任,“学习、奋斗、担当”的领潮文化,让我可以作为中建香港房屋公司执行总经理,带领这间香港最强的央资建筑公司,在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开疆扩土。
奇怪的是,近年来,当我每每与华中大的学弟学妹们沟通交流时,总觉得这个国际化都市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如从前,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香港为什么“不香”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内地城市飞速发展,香港的竞争力似乎日渐衰落。2019年,为反对政府修改“逃犯条例”,香港爆发了长达半年的社会运动,暴力充斥着街头巷尾,香港治安排名由全球前五一度暴跌至82位,造成严重的社会撕裂;无独有偶,始于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令本就在艰难恢复的香港社会雪上加霜,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面临内地与海外的双向封关……
质疑的声音四起:香港是否已不再是那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的东方之珠?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大湾区融合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领域不断突破,为香港描绘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简称《国安法》)的出台,沉痛的击碎了那些企图分裂国家港独分子的诡计、给西方敌对势力予以强有力的反击,令到香港“由乱转治”,社会迅速恢复稳定,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制度基础,该年度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更是创造了审批通过120项合共3278亿港元(其中2276亿港元为政府工务工程)的历年最高纪录。2022年初,在经历了第五波疫情的沉痛打击后,香港迅速恢复,日新增确诊人数由几万人回落到百余人,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换取了一定程度的全民免疫,为后疫情时代下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香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明日大屿”等大量基建规划的出台,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是特区政府在2021年底推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联动深圳,以未来二十年时间打造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城市副中心,为具备“投资、建造、运营、科技”全产业链优势的中国建筑国际带来一片崭新蓝海市场,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在中国建筑国际集团的十余年职业生涯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一定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融合,而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拥抱国家发展战略。华中大学子的胸膛里是充满家国情怀的,十余载苦心求学、十余载兢兢业业,不就是期盼着有朝一日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吗?!
回头来看,母校就是最好的榜样。70年前的华中大,也正是因为投身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大潮中,才有了今天如此辉煌成绩。那么,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弟学妹,你们准备好了吗?
最后,再次祝贺母校70周年华诞,生日快乐!
2022年5月16日
个人简介:
石俊,湖北黄石人,2002年本科就于读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专业,2008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承建线业务板块。在香港工作至今十四年,从内派工程师做起,先后参与及负责多个香港地标建筑工程项目,快速成长为公司业务骨干,现任中建香港房屋公司执行总经理,英国特许建造师、澳洲建造师学会资深会员。曾荣获2016年度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香港杰出建造经理银奖、2017年度澳洲建造师学会卓越专业表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