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在西六楼516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分享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高飞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李斌、院长刘华北及学院教师代表参会。
刘华北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学院全体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部、学校的号召,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每位老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上都要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辩证思维、工程素质和社会伦理;学院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在随后的分享会上,各专业教授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分享。首先朱爱珠教授介绍了“桥梁工程”这门课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桥梁工程”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通过讲授桥梁发展历史、现状建立行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结合“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建设需要,介绍道桥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景,树立专业信心和强国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刻理解职业担当和社会责任;在线上教学中布置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龙晓鸿教授以所教授的“结构力学”课程为例,分享了如何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报告。“结构力学”课程组采用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联系,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人格层面和科学观层面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落实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进教材、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由工程案例引入思政教育,融合史料将力学发展史贯穿始终;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效果。
徐学军教授分享了课程思政在“水利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中的实践:对原有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特别是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形成“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紧密融合。
钟波涛教授做了“关注工程社会维度,培养学生的工程社会意识”的汇报:工程建造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工程与环境、社会间相互影响,大型工程的社会属性凸显,且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工程建设;工程建造面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对工程建造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工程社会属性,把握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强化工程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养成。
徐学才副教授对“智慧物流与工程”课程采取了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智慧物流基本理论、建设成果和发展趋势,构建学生对智慧物流体系、框架、基本理论及建设发展情况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智慧物流整体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供应链各个具体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概况;根据“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产生的社会背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未来交通运输和物流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思政元素结合,凸显掌握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李斌对分享会做出总结:“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工科教育中,建立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个人修养等思政教育体系框架。各位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增强课程教育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切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争当“四有好教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感悟与实践案例的分享,体现了我院在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新思考、新探索、新方法,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