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出炉,共授予312项(人)省科学技术奖励。我院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特大型水电机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产业化 |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李超顺教授团队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复杂环境下大型桥梁结构隔震减振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朱宏平教授团队 |
科技进步一等奖 |
岩土散体介质材料多尺度力学行为与灾变机理 |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汪华斌教授、周博副教授团队 |
自然科学二等奖 |
我国长江中上游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水电站群,特大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事关能源安全、电网安全和枢纽安全。为响应“双碳”目标,在多能互补和电网调节要求下,机组需要在非设计工况下进行大范围调节,这会导致其性能劣化加速。特大型水电机组运维面临恶劣工况保稳定、异常状态早感知、设备维护能预测三大挑战,带来机组全生命期稳定,多维状态监测、可靠健康管理等技术难题。特大型水电机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产业化项目团队联合中国长江电力、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与行业龙头企业,历经十余年,首创了特大型机组全生命期稳定与控制技术,全景状态感知技术和全工况健康评估与图推理诊断技术,构建特大型机组智能运维技术体系,研制成套装备,推动国产化和产业化,并在我国世界级水电站群推广应用。
深切峡谷、跨江近海、高地震烈度、复杂风场、极端地质等复杂环境下大型桥梁建设是国家重大需求。传统隔震减振控制目标单一、参数固定、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大型桥梁承载、变形、耗能与自适应性能的需求。复杂环境下大型桥梁结构隔震减振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首创振动功率流最小的桥梁隔震减振协同控制理论,创建兼顾承载、变形、耗能、多频段抑振的隔震减振协同控制系统,发明系列高性能、自适应隔震减振控制装置,解决强震、强风、高速重载等荷载作用下大型复杂桥梁对隔震减振装置承载、变形、耗能需求以及隔震减振控制系统自适应调节要求。成果成功应用于港珠澳跨海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以及西成、成贵高铁等西部铁路桥梁,为桥梁结构防灾减灾作出创造性贡献。
颗粒材料运动行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岩土散体介质材料作为颗粒材料的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重要的建筑地基、填筑材料与环境介质。由于地质成因与赋存条件的差异,岩土散体介质材料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细观结构多变、变形破坏机制不明、灾变演化规律复杂等特点。在极端降雨条件的影响下,岩土散体材料形成的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破坏频发,对工程活动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岩土散体介质材料多尺度力学行为与灾变机理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王剑锋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岩土散体介质材料细观结构特征、多尺度力学行为与灾变演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新性研究成果。项目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岩土力学学科中微细观土力学的发展,拓展了多尺度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的技术方法,为散体介质材料变形破坏规律与力学机理的认识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岩土松散堆积体灾变机理认知、防治技术研发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